2025年05月08日 星期四

您的位置 > 网站首页 > 公司新闻 > 查看
公司新闻

创新已融入我的血液

文章作者:党委书记、董事长陈立友 发布时间:2008-10-23

   我的家乡是河南太康。这是大泽乡起义领导人吴广、肥水之战指挥者谢玄和谢安叔侄的故里。富于改革创新精神的阳夏文化传承两千多年,早已渗透在我的血液和骨子里。

“救火”队长

       1968年我18岁,从家乡到辽宁锦州入伍当兵,在部队先学开汽车、修汽车,后来学管理汽车,整整干了10年。28岁那一年,我转业到许昌市汽车运输公司工作,先后被公司派遣到下属四车队、五车队挂职锻炼。这两个车队都亏损严重,被我分别救活盈利,不少人叫我“救火”队长。
       然而,随着市场情况的急剧变化,公司亏损一天比一天严重。到1988年,市委、市政府及交通局有关领导决定,面向全社会选聘有能力的人担当管理重任,我被推上了公司经理的岗位。这时,公司有2300名在职职工,1000多名离退休职工,欠外债近千万元,已达到了资不抵债的程度。公司以人力搬运为主,仅有168辆汽车,买车没有资金,有车没有货源,职工要工资,干部思想混乱。此情此景,不少职工主张转产,另起炉灶,涉足运输业之外的产业,甚至明确提出“不再靠车轮子赚钱”的口号。但我认为,作为专业运输公司,有运输管理、人才、政策等方面的优势,舍本逐末地去转产,办医院、盖学校、开饭店等,这只能是自寻死路,大把的银子打水漂。
       我大胆提出:一业为主,多业并举,一体化发展。所谓的主业,即道路客货运输业。以此为基点,向汽车维修业、汽车销售与培训进军。所谓一体化发展,就是发展多种经营,围绕车轮去延伸业务。这一决策,不仅搞活了企业,使车辆猛增,规模也迅速扩大。很快,公司跨地区、跨地市建成了4个分公司,还出现了横跨6个行业、多业并举的新局面。

向市场“要饭”

       那些日子里,我一有空就分析研究个体运输和国有运输的特点:个体运输从理论上竞争不过国有运输,但个体运输却充满活力,所谓“亲不亲,一家人”,一家人几辈子的命运都联系在一起,他们不分白天黑夜,老婆孩子齐上阵,就是为了挣钱;而国有运输的体制不顺、机制不活,干多干少一个样,“大锅饭”养懒了人。
       通过读书看报,吃透国家的宏观政策,我多次思考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成功的经验,认识到家族企业有着产生的深刻根源和存在的合理性,将承包责任制引进运输公司具有可行性。于是,我就考虑能不能把公司制的规模效应和家庭制的灵活特点结合起来,把车承包给个人经营,公司只收基本定金,成本低,效益有保证。
       我把“公司制+家庭制”运输经营模式提交到班子会商讨后,向市交通局、市政府作了具体汇报。上级领导觉得这是件好事,虽然那时农村包产到户实行好些年,但国有企业还没有这么一说。领导对我的信任和支持给了我莫大的鼓舞,让我信心倍增。我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进一步完善方案,制定了“包死基数,确保上交,亏损自补,超额全留”的经营办法。根据车型、车况不同,一辆车每月收取承包金3000至5000元,这包括税金、养路费、管理费、客运附加费、运管费等,承包人每月如数交给公司,承包费以外的钱都归自己。
       我在四车队试点,把自己的想法和理由讲给大伙听,都认为我讲得在理,愿意承包车辆。然而,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过去,一直背靠泱泱企业而仰首望日、悠闲自在,如今却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向市场找饭吃,大家感到难。当我宣布签订承包责任书开始时,没有一个人走上台来。事后了解,是有人在会前做了手脚,个别承包人一味强调客观原因,思来想去不敢承包,私下里搞串联,谁也不带这个头。此后,我把公开签订责任书改为单个进行,不愿承包的交车和钥匙,个别搞串通不敢承包的迫于压力也只得签。结果,仅一个下午,四车队的38辆车全部承包到个人。第一个月承包出去的所有车辆全部如数交齐了承包金。接着,我把公司的所有车辆统统承包到人,连续3个月所有车辆都按时上交了承包金。
       经过数月的市场历练,所有承包车辆很好的“活”了下来。然而,就在这时,少数承包人一味强调客观原因,不按时足额交纳承包金。一些同志也学他们。我先是召集大家讲了这项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,讲了履行合同的严肃性,然后,又请法院的同志讲法律常识课,讲依法履行合同重要性。原先一些不按时交承包金的同志觉得有理,就及时补上了。而少数仍抗着不交,我只好诉讼法院,通过打官司来解决。法院把法庭设在了公司,依法强制这几个同志按时补交了承包金。这么一来,再没有出现拒交承包金现象。运用这些收入,公司不断进行车辆结构调整。到1996年,公司的车辆增加到了1500多辆。

“万里”征途第一步

       1996年,许昌市在26家国有企业中进行试点改制。为了使公司切实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,谋求更大更好地发展,同年11月,我带领干部职工率先改制,想起刚上任当经理时市领导谈话讲的“万里征程第一步”的说法,把公司更名为了许昌万里运输(集团)有限公司。
       由于运作规范对路,改制后,公司一直红红火火,经济效益稳步上升。而这期间,许昌市迎宾实业公司等5家运输公司,日子都过得非常艰难,无一例外地亏损。上级将其转投万里麾下后,我们一一将之扭亏为盈。市领导称我是运输行业“扭亏专业户”。1998年,许昌运输总公司也经营不下去了。这个公司拥有各种车辆800多辆,职工3300多人,连年亏损,职工工资无力发放,企业资不抵债。为了这些人员的稳定和有好的出路,市领导亲自找我谈话,要求我兼并过来。
       不少亲友、同事都劝我,那是个烂摊子,千万不能接管。否则自己辛辛苦苦干出的成就功亏一篑,甚至是一世英名付诸东流。我想,苟利企业,莫思避趋——只要对企业有利,即使付出再多劳苦,承受再多委屈,也应无所怨言,岂能因为考虑到个人得失或波及到个人利益就此躲避,袖手旁观呢?我毅然决然地把这个公司接手过来,实施股份制改造,一年时间便止住了亏损,第二年开始盈利,于2000年获得“全国交通系统先进集体”,2007年12月并入万里体系。
       其实,那些年不少国有运输企业普遍步履艰难。亲眼目睹了万里运输的日益兴盛,他们纷纷来到万里学习取经。有些地市运输公司经理建议由我挑头,按照万里的模式,在全省范围内组成一个运输集团公司。我觉得这事做成了意义重大。经过紧张有序酝酿、策划,2001年,我和大家一道筹建了河南万里运输集团,注册资产达5.4亿元,我了担任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。
       胸怀有多宽广,舞台就有多大。从我挑起“万里”这副重担的那天起,我就在干部职工面前郑重承诺:“企业主要骨干拥有一套中高级住房、一辆轿车、一台电脑,员工月收入达到全省一流水平”。这句话重逾千钧,至今在萦绕耳边,大家当时都半信半疑,却看到了希望和奔头。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,我领着大伙一路拼搏。而今,“万里”涉足了旅客运输、货物运输、现代物流、汽车贸易、汽车修理、汽车驾驶技术培训、房地产开发、石油供应、信息技术和管理咨询等12个产业领域,所属经营单位300个,拥有和服务各类运输车辆15000多辆,从业人员40000多人,其中涌现出百万富翁100多个,拥有私家轿车300多辆。

(本文作者陈立友,现任许昌万里运输(集团)有限公司法人代表、董事长、党委书记,河南万里运输(集团)有限公司董事长、首席执行官)
(原文刊载于《中国道路运输》2008年10月总第271期P17)

0374-3271036

Copyright@2025 Wanli Transport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.

豫ICP备17026342号-3

地址:河南省许昌市莲城大道与百花北路交叉口万里大厦20层

  • 万里集团官方微信

  • 万里运业官方微信